• EN
  • 内部网
  • 教育教学
    Academics
    科研实训
    Research
    对外交流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招生就业
    Admissions and Employment
    校园生活
    Campus Life
    深技大特聘教授曹磊峰入选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 时间: 2022/10/20
  • 信息来源: 党委宣传部
  • 浏览量:
  • “原创性科技攻关不仅是科技工作者个人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国上下一盘棋,我们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日前,正在密切关注党的二十大盛况的曹磊峰,收获了另一个好消息:他入选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该计划2000万元项目经费。在国家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曹磊峰对科学世界的探索亦迎来了新的机遇。

    2020年,曹磊峰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来到深圳技术大学,现任深圳技术大学先进材料测试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技术大学科协副主席,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曹磊峰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是2021年有效候选人中唯一一位来自深圳高校的教授。2022年,在学校推荐下,他顺利入选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每两年遴选不超过10名具有成长为深圳市A类人才潜力的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培养期5年,并提供1000万元、1500万元、2000万元3个档次的培养经费。

    曹磊峰教授

    培养能攻破核心技术的人才,

    是“技术”大学的特色

    2020年,深圳技术大学向曹磊峰抛来橄榄枝,邀请他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加入这所极具特色的研究技术型大学。“大学以‘技术’命名这件事本身,就非常吸引我。目前我就职的工程物理学院和先进材料测试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展诉求和研究方向与我非常契合,学院和中心想做的正好就是我想做的”。深圳这座城市“闯”“创”“干”的精神基因、身上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打动了曹磊峰,他选择来到特区,成为一名“深圳人”,成为深圳技术大学的一员。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技术发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链条环节。”在曹磊峰看来,深圳技术大学要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就是以国家和地区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原创性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与此同时,学校还要为国家、城市及周边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注重‘技术’性,就是深技大最大的优势”,曹磊峰说,“技术是科学进步的体现,科学是技术进步的基础。一项技术是关于某一领域有效的科学,包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部,而工程是科学和技术的某种应用。”科学、技术、工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深技大目前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是‘技术精英’,同样也是‘科学英才’和‘工程专家’。

    下一步,曹磊峰将在学校、学院的领导下,努力建设、打造一支在惯性约束聚变研究领域有一定水平和影响力的激光等离子体诊断研究技术团队,致力于X射线高端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对我来说,接下去的工作重心就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继续深耕相关学科技术领域的研究,为国家、为深圳的战略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原创性”科技攻关,

    要想他人所不敢想、做他人未曾做

    多年来,曹磊峰长期从事惯性约束聚变激光等离子体诊断技术与应用研究,在软X射线光学新方法探索和新仪器设备开发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原创性突破。“我们做研究的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研究的往往是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他人觉得棘手、选择回避的难题,曹磊峰却从未放弃。

      

    2016年,曹磊峰所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等单位合作,通过刻苦攻关,研制了基于X射线单级衍射光栅的无谐波光栅单色仪,并进一步开展面向应用的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开启了光栅单色仪的无谐波时代。科研团队成功突破了技术困扰,降低了应用成本。重大成果的背后,是曹磊峰等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实验、攻关。从1997年进入这一领域至今,他已在此深耕25年。曹磊峰表示,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重大成果的研发成功并不意味着结束,更像是一个开始,为使成果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他们需要花更多精力在它的推广应用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仿佛给曹磊峰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原创性科技攻关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问题。除了科技工作者个人,还需要国家重点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的通力合作。有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指引方向,大家团结一心评估现存难点、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一定能把工作做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曹磊峰个人简介

    曹磊峰,男,河南杞县人,理学博士,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系,获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硕士学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博士学位。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9年获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杰出专家,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获2006年邓稼先青年科技奖、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邓稼先科学技术奖、2021年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21年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作者|严雯玉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