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内部网
  • 教育教学
    Academics
    科研实训
    Research
    对外交流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招生就业
    Admissions and Employment
    校园生活
    Campus Life
    2022年度深圳技术大学科学与技术十大亮点
  • 时间: 2023/02/17
  • 信息来源: 科研与校企合作部
  • 浏览量:
  • 回首2022,深圳技术大学坚持“唯实求精”,坚持“四个面向”,全校师生团结拼搏,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展望2023,深技大人锚定目标,踔厉前行,创新、突破、依旧是关键词。今天,官网发布2022深圳技术大学科学与技术十大亮点,希望新的一年,深技大人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再创佳绩!

    一、新一代电动方程式赛车百公里加速突破4秒(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

    连续攻克四轮独立轮边电驱动、大减速比轮边减速器、动力电池BMS管理系统和车辆整控匹配等技术,建立了四驱电动方程式赛车驱动性能分析模型和载荷边界条件确定方法。近期设计研发的E24电动方程式赛车采用四电机驱动系统,百公里加速突破4秒,在传动结构整体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极大提升了赛车在极限驾驶状态下的稳定性。2022年,首次参加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先后荣获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参加第17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室外专项赛”,荣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负责人:李和言

    团队成员:王宏楠、罗杰中、宋懂宏、李梦、龚边、田萌健、牟晓琳、杨涛、吴纪峰、张祖凯、麦浩俊等师生十四人。

    二、类人操作技能学习方法实现机器人精准灵巧操作(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提出基于人类示教策略和小样本增量的机器人高效技能学习方法,构建了具有数字孪生功能的机器人灵巧操作平台,研制出集成数字孪生、智能感知、智能规划、智能控制等算法的新一代机器人智能控制器,有效解决了机器人部署速度慢、通用性差的难题,实现在多应用场景演示。基于深度信息轴向检测的试管姿态评估方法研发的试管自动分拣机器人,实现随机摆放的试管单次分拣推理时长< 5.5s,单次操作时长< 5.5s、分拣准确率高达97.8%。研制的咖啡大师机器人,可以实现机器人双臂协作咖啡拉花等高难度类人动作。

    负责人:马淦

    团队成员:朱志坤、黄浩佳、曾令辉、汤泽权、林梓嘉、王博祥、龙凤霞、许梓淇、冯瀚、叶涵、郑仲鹏等师生十二人。

    三、基于鸿蒙系统开发协同控制算法实现大规模无人机群精准控制(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

       

    基于PDE的群体控制是将连续波形进行离散化,理论证明无人机队形变换的稳定性及其系统收敛性,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机器人内部互相碰撞。与传统控制方案相比较,采用基于PDE分布式控制可以解决无人机集群数量受限的难题,可以通过较少的数据交互实现任意大规模无人机集群控制。团队基于开源鸿蒙的集群无人机表演方案,可以充分发挥国产自主操作系统的分布式和软总线优势,更好的实现多无人机操控。

    负责人:李蒙

    团队成员:孙瑞泽、林霖、沈小乐、梅逢城、李宏宇、周子杰、邓东霆、林伯伦等师生十五人。

    四、首次通过物理方法发现图灵斑图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

       

    通过上坡扩散等物理机制实现在有机半导体材料中无化学反应图灵斑图的形成,并实时观测了斑图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为图灵斑图的探索开辟了一条新路径。研究采用的实验系统构成了一个简单的“耗散系统”,可以在没有人工参与的天然条件下实现(如微小岩缝内淤积的生物分子水溶液)。所发现的斑图形貌,有序而多变,类似的图案可以在植物叶脉等生物体系中找到。该成果可以用于微纳材料的自组装,也为理解生物形态结构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该成果以“Turing patterns with high-resolution formed without chemical reaction in thin-film solution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s”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IF:17.694)上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5162-z

    负责人:李顺朴

    团队成员:项泽众、尤朋、韩林波、仇明侠、陈庚亮、何宇、梁宋强、项博媛、苏耀荣、安红雨。

    五、从微观动理学角度揭示超短时空尺度下的电子束输运新机制(工程物理学院)

       

    从输运理论、相对论粒子模拟、全电磁粒子-流体混合模拟出发,研究束横向尺寸为趋肤深度量级(远小于0.1微米)的相对论电流细丝在固体密度等离子体中的演化物理过程,发现在自生强静电场的调制作用下,电流细丝在数飞秒内演化为纳米尺度的微束团结构,研究首次从微观动理学角度揭示超短时空尺度下的电子束输运新机制,该研究对理解强激光驱动的相对论电子输运物理机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该成果以“Nanoscale Electrostatic Modulation of Mega-Ampere Electron Current in Solid-Density Plasmas”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IF:9.161)。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pdf/10.1103/PhysRevLett.127.245002

    负责人:周沧涛

    团队成员:李然、黄太武、鞠立宝、郁明阳、张华、吴思忠、卓红斌。

    六、首次验证单个生物分子层次超高灵敏检测(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学院)

       

    实现一种作为生物化学反应器的微腔激光制备方法,并将这种颜色可变激光用于生物标记物分子的超灵敏检测领域。该方法使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聚苯乙烯回音壁谐振腔,该聚苯乙烯球内预先混合有染料分子,可发射一定波长的激光。当生物标记物分子通过聚苯乙烯球壁多孔结构渗入球体后,生物标记物分子与球体内的染料分子发生化学键结合,引起染料分子发射波长几十甚至上百纳米的变化,从而使得生物分子的探测变得肉眼直接可见,变化的荧光波长通过谐振腔的作用实现激光波长的变化。这种腔增强的激射型探测,相较普通荧光探测,具有高灵敏度、低成本、可集成度高、操作简单易推广和与生物活体检测相容等优点。该颜色可变激光方法的实现与推广有利于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以提高致命疾病的治愈率。

    该成果以“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Biomarkers in a Color-Switchable Microcavity-Reactor Laser”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6.806)上发表。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202326

    负责人:宁存政、阮双琛

    团队成员:李然、宋宗鹏、朱海鸥、张方林,陈玲玲。

    七、国内首创牙科修复物制造用精密铣磨超快激光设备(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

       

    该设备使用超快激光微纳加工工艺,结合五轴运动控制平台,用于加工牙科全瓷修复材料,可解决刀具损耗大、加工精度低等问题,为全瓷牙加工制造提供了新技术路径。设备运用飞秒激光作为新型非接触式加工工具,在工具磨损、绿色环保、噪声等级、加工精度、可加工维度等多方面展现具有强大优势。随着高功率、高重频、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的全面升级与应用,在光源稳定性、可控性与成本方面将会进一步适应于工业化大生产,目前在国内属于首创,有望成为推动未来口腔制造新工业革命的最有力生产工具。

    负责人:何正娣

    团队成员:胡培鑫、姚路、黄祎明。

    八、首创基于类石墨烯涂层模具的非等温精密玻璃模压技术(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研制出一种基于类石墨烯涂层模具的非等温精密玻璃模压技术,可用于制备非球面、自由曲面等精密玻璃光学元件。该技术解决了传统玻璃模压技术功率大、耗时长、成本高的难题。该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类石墨烯涂层加热技术属于国际首创,对我国精密光学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在自动驾驶、医疗检测、3C产业、航空航天、海洋测绘、军工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负责人:李莉华

    团队成员:曲晓峰、余宁辉、严凌云、张子琪、杜佳乐、陈小奇、黄维、邓淙仁、江啸天、郑东豪等二十五人。

    九、高效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列车运行调度辅助决策系统(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

       

    在现有列车运行组织与调度指挥业务基础上,通过建模结合算法,设计开发出面向真实环境的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列车运行调度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可模拟常态和非常态条件下的列车运行指挥和应急处置,弥补工作人员经验不足和人工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有助于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任务,对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秩序、大幅提升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负责人:罗钦

    团队成员:李伟、莫义弘、梁子安、张洛玮。

    十、新型啁啾布拉格光纤光栅(CFBG)刻写方案(先进材料测试技术研究中心)

       

    持续优化光栅技术及制作工艺,研制出CFBG刻写系统,刻写的CFBG色散量覆盖0.2~100ps/nm范围,成功应用于高功率FCPA系光纤锁模振荡器及脉宽展宽并取得优异结果。研发团队创造性地提出新型色散可控的光纤光栅刻写方案,自行研制扫描光纤法光纤光栅刻写平台,通过对相位模板准确定位及运动控制实现光纤纤芯折射率周期、啁啾及切趾特性的精准调制。制备的色散管理反射器带宽及色散精度高、一致性好。目前已被中科院物理所、西安光机所、北工大、空天院、中船、大族激光、华为等十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试用,反馈效果良好。

    负责人:郭晓杨

    团队成员:林庆典、余军、张哲。


    供稿 | 科研与校企合作部

    编辑 | 党委宣传部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