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内部网
  • 教育教学
    Academics
    科研实训
    Research
    对外交流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招生就业
    Admissions and Employment
    校园生活
    Campus Life
    首页 · 科研实训 · 科学研究 · 正文
    讲座预告:“技大讲坛”第三十讲(一、二)
  • 时间: 2019/10/08
  • 信息来源:
  • 浏览量:

  • 第三十讲(一)

    主题:反应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其在活体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时间:2019年10月10日16:00-17:30

    地点:深圳技术大学公共教学楼243教室

    主讲人:沈珍教授(南京大学)

    讲座摘要

    近年来基于待测物种与荧光物质本身的反应型探针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与染料的母核发生反应导致整个分子的p-共轭体系改变(失去或产生),引起光谱发生巨大的变化、背景干扰小、输出信号强,极大地提高了探针对底物的选择性识别1-3。我将报道以下几例基于BODIPY染料的反应型荧光探针及其在活体细胞成像中的应用:(1)通过对BODIPY染料的化学结构修饰,引入了三苯基膦基团,获得羟基自由基的近红外荧光增强型探针。其他的活性氧和活性氮物种都不会干扰探针对羟基自由基的识别,具有很高的选择性。(2)发现调控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可以在BODIPY染料的母核上实现甲醇分子的亲核反应,导致BODIPY染料的红色发光淬灭,变为不发光的无色物质,波长变化超过200纳米。酸性条件下染料的红色荧光恢复。这种可逆型的反应型探针细胞毒性小,可以用来实时、快速监测细胞自噬过程中产生的新型酸性细胞器,如核内体(图1)4。而传统的商业化酸性细胞器的靶向探针却无法实现此功能。

    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0年:南京大学 博士学位(导师:游效曾 院士);

    2000-2001年:德国Regensburg大学 博士后(导师:Prof. J. Daub);

    2001-2003年:日本爱媛大学 博士后(导师:Prof. N. Ono);

    2003-2007年:南京大学 副教授;

    2007-至今:南京大学 教授

    研究领域:

    光电功能分子材料的合成、性质及其在荧光成像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

    获奖情况:

    1.2003年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六);

    2.2004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3.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4.2010获得国际卟啉与酞菁学会的“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5.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12,2017)、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12)

    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Chem. Commun., Chem. Eur. J., J. Mater. Chem.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34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项。





    第三十讲(二)

    主题:第9组金属卟啉催化用水氢化和氧化碳-碳σ单键

    时间:2019年10月10日16:00-17:30

    地点:深圳技术大学公共教学楼243教室

    主讲人:陈建成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报告摘要: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里,常用石油分馏产品(包括石油气)作原料,采用比裂化更高的温度(700~800度,有时甚至高达1000度以上),使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液态烃,以提供有机化工原料。降低C-C键的裂解温度,可以极大地节省能源。虽然C-C键比C-H键弱,但是有机化合物中C-H键的数量比C-C键多,空间位阻小,更容易进行,因此C-H键的断裂为主。用过渡金属配合物选择性催化分子间C-C键的活化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在均相溶液中成功的化学计量C-C键活化的例子有(1)利用环应变张力的释放的优点,(2)配位协助,(3)或光化学活化。类似的策略也已用来使得具有张力的羰基(4)或简单的羰基通过配位协助(5)实现C-C键活化。过渡金属催化的C-C键的氢解也有报道。然而,这些实例仅限于官能化的底物。用水作为氢供体在中性介质中的催化氢化C-C键,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安全性。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1年:香港大学 学士学位;

    198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 博士学位(有机化学;导师:Prof. William D. Wulff);

    1986-1989:美国芝加哥大学 博士后(有机金属化学;导师:Prof. Jack Halpern);

    1989-1990:国立台湾大学 副教授;

    1990-1996:香港中文大学 讲师;

    1996-2002:香港中文大学 副教授;

    2002-至今:香港中文大学 教授

    研究领域:

         有机和有机金属化学-均相催化

    催化碳-碳键的活化

    水催化加氢

         反应机理研究



    获奖:

    王宽诚教育基金教育基金会讲座访问中国大学(2008, 2013, 2017);

    发表SCI论文161篇

    学术兼职:

    国立台北理工大学荣誉国际讲座教授(2013 to 2016)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杂志编委(2013 to 2016);

    主办单位:科研与校企合作部

    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

    相关信息